发布时间:2025-07-04 15:56:42
一家賣飼料、養豬、殺豬的公司,準備在A股上市,牽出了一個泰國首富家族。
這家公司便是正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正大股份”)。近日,正大股份預披露招股書,計劃在滬市主板掛牌上市。正大股份背後的泰國首富——謝氏兄弟,與金龍魚背後的馬來西亞首富——郭氏家族,都是華裔巨賈。
在《亞洲教父》一書中,他們被稱為“教父”。作者用這個帶有“羅曼蒂克迷思”的名詞,來反映這些亞洲大亨傳統的家長式作風、男性權力、冷漠高傲和神秘性。
謝氏家族的掌舵者謝國民,與郭鶴年、林紹良、鄭周敏、郭令明等其他亞洲“教父”一樣,是精明能幹的實業大亨,也是運籌帷幄的資本巨鱷。
財富也是他們的標誌。據中國僑網報道,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中,道明寺家的外景,就取自謝國民的豪宅——富貴黃金屋。那是母親60歲時,謝國民花14億泰銖建造的私家莊園。
01、汕頭兄弟成泰國首富在福布斯2020泰國富豪榜上,謝氏兄弟的財富為273億美元,名列富豪榜首位。按照彼時的匯率,謝氏兄弟的身家約合人民幣達1912億元。
謝氏兄弟,指的是謝正民、謝大民、謝中民、謝國民四兄弟,他們的名字連起來,是“正大中國”。這個名字的背後,是正大集團創始人即四兄弟的父親謝易初,闖蕩東南亞的故事。
謝易初出生在廣東澄海蓬中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潮汕地區自古貿易興隆,當地人從小就有經商頭腦。汕頭開埠後,大批潮汕人開始去香港與東南亞地區尋找新的機會。
謝家父親過世早,1919年前後,謝易初決定帶著三弟謝少飛“下南洋”,在曼穀投靠親戚。
那時候,從潮州到泰國的中國移民,不少都是以務農為生。謝易初便將從家鄉運來的菜種,沿路賣給農民,或者批發給零售商。就這樣,他攢下一筆錢。
1921年,在宗親的幫助下,謝易初在唐人街開了一家種子店鋪,起名“正大莊種子行”。
這便是正大集團的起點。
在謝易初、謝少飛兄弟二人的精心打理下,正大莊的生意越來越好,小店逐漸變成了大店。後來,謝易初在泰國正式注冊了集團公司:Charoen Pokphand Group,簡稱CP Group,被翻譯為卜蜂集團,在中國被叫作正大集團。
為了表達對故鄉和祖國的思念,謝易初將四個兒子依次取名謝正民、謝大民、謝中民、謝國民,還將他們送回中國接受教育,學習漢語。
“正大中國”四兄弟中,1939年出生於曼穀的老幺謝國民,曾先後在汕頭、廣州、香港上學,19歲時才從香港回到曼穀。謝國民雖然是從基層開始曆練的,但是,他的才能很快就顯露了出來,並且深受父親賞識。
1969年,謝國民成為正大集團總裁。後來,他又成了董事長。
在謝國民的掌舵下,正大集團發展成以農牧食品、批發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為核心,同時涉足金融、地產、製藥、機械加工等10多個行業和領域的多元化跨國集團公司。正大集團官網稱,正大集團的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謝國民)
2017年,78歲的謝國民退居二線,其長子謝吉人出任董事長,三子謝鎔仁出任CEO,這意味著,正大集團的第三代領導者正式站在了第一線。
謝氏家族的文化是非常沉悶的。《亞洲教父》中提到一個細節,謝國民和他的中年兒子們共進晚餐,席間,兒子們是不能說話的。此外,謝國民的兒子們“必須乞求父親給他們新車”。
曆經百年發展,如今的正大集團枝繁葉茂。正大集團官網數據顯示,2019年,其全球銷售額約6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91億元)。
02、河南首富的“勁敵”“正大”這兩個字被中國人所熟知,應該是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節目《正大綜藝》。這檔節目曾經紅遍大江南北,“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標語,家喻戶曉。
此節目,正是由正大集團冠名讚助的,而且還參與了設計製作。
《正大綜藝》於1990年開播,其主題曲《愛的奉獻》深入人心。節目主持人啟用了22歲的楊瀾。謝國民曾說,楊瀾到美國留學時,費用就是他提供的。
其實,正大集團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在華投資的外商集團。
乘著改革開放的第一縷春風,正大集團進入了中國。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剛剛拉開,謝國民就決定來中國投資。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正大集團投資的第一站便是深圳。1981年,正大集團的獲批準證書是“深外資證字0001號”。
如今,正大集團是中國外商投資規模最大、投資領域最多的跨國企業集團之一,擁有正大飼料、正大食品、正大雞蛋、正大種子、卜蜂蓮花、正大廣場、正大中心、正大優鮮、正大電商、正大製藥(擁有上市公司中國生物製藥)、正大置地、正大機電、大陽摩托、正大國成、正信銀行等諸多企業和品牌。
正大集團在2013年成為平安集團第一大股東,在2015年又成為中信集團第二大股東。
從正大股份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可以看出,正大集團背後謝氏兄弟之間的股權關係。
截至招股書披露日,正大集團共有87名股東,主要股東為謝正民家族、謝大民家族、謝中民家族、謝國民家族,持股比例分別為 12.76%、12.63%、12.96%和 12.96%,四個家族之間不存在一致行動關係,任一股東持有或控製的股份均不超過13%。
作為正大集團在華業務的冰山一角,正大股份是一家集飼料研發生產與銷售、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現代化農牧龍頭企業。
正大股份的董事長,是正大集團第三代掌舵者謝吉人,1964年出生於泰國,目前也是中國平安的非執行董事。
從2018年到2020年,正大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81.71億元、318.8億元和456.92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7025.8萬元、20.11億元和75.71億元,增長簡直飛速。
從2020年來看,正大股份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與中國的兩家“養豬大戶”——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比較接近。2019年,牧原股份營收為202.21億元,還遠不如正大股份。
與牧原股份、溫氏股份不同,正大股份聚焦於全產業鏈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目前已在湖北襄陽、河南洛陽和江蘇徐州等地建成投產多條“100萬頭生豬種養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項目,形成多條集飼料加工和銷售、生豬育種擴繁、商品豬育肥銷售及生豬屠宰為一體的產業鏈。
截至2020年年末,正大股份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擁有現代化飼料工廠84座、預混合飼料工廠6座、自有種豬繁育場97個、規模化商品豬育肥場近1800個。
此次在A股尋求IPO,正大股份擬募資150億元,擬在全國範圍內建設17個生豬產業鏈相關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涉及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及屠宰環節。
正大股份稱,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緊密圍繞公司“生豬產業鏈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雖然與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的經營模式有所不同,但是,正大股份上市以後,借助資本的力量,或將成為牧原股份與溫氏股份的“勁敵”。
目前來看,謝氏兄弟的財富尚不及牧原股份背後的秦英林家族。河南首富秦英林家族的財富達287億美元。不過,如果正大股份順利上市,又將上演一場財富神話,這一格局可能被改寫。
03、賣飼料不如養豬?從生產飼料、到養豬、到屠宰,正大股份一體化運作。
分業務來看,正大股份的主要產品包括飼料、生豬及生豬屠宰產品。其中,飼料產品主要為畜禽飼料、反芻料和水產料;生豬產品主要為商品豬、種豬和仔豬;生豬屠宰產品主要為白條豬肉、分割豬肉及豬副產品。
公司營收占比最高的業務為飼料,不過,正大股份的重心在向下遊傾斜,尤其是養殖環節。
從2018年到2020年,飼料業務的營收占比從68.04%下降至52.66%。與此同時,生豬養殖業務的營收占比從14.76%上升到了28.41%,屠宰業務占比從7.02%上升至12.02%。
除飼料業務、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以外,報告期內,正大股份還存在部分其他業務,主要為肉雞、飼料原材料銷售等業務,營收占比較小且變動不大。
正大股份稱,飼料加工企業向下遊養殖業務發展,不僅可以加強產業鏈質量安全控製,並通過內部消化等方式減輕公司麵臨的行業風險,而且可以通過建立自身品牌和提高最終產品的附加值達到增加企業競爭力、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
從盈利能力來看,報告期內,飼料業務的盈利能力的確不如生豬養殖業務和屠宰業務。
飼料產品存在毛利率較低、銷售半徑受限、區域性銷售屬性強等特點。通常情況下,配合全價飼料運輸半徑在200公裏以內,附加值較大的預混飼料運輸半徑在300-500公裏範圍內。
新希望作為飼料行業的龍頭,飼料業務的毛利率僅8%左右。近幾年,新希望也在不斷擴大養豬業務。2020年,飼料業務營收占比已經縮小至47%,養豬業務營收占比擴大至23%。
在生豬養殖方麵,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是兩種模式的代表。牧原股份采用的是自繁自養一體化的模式,溫氏股份采用的是“公司 農戶”的模式。正大股份稱,公司生豬養殖采用自繁自養和“公司 農戶”合作養殖相結合的生產模式。
不過,正大股份的出欄量還遠不及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2020年,正大股份生豬出欄量為432萬頭。而牧原股份銷售生豬1811.5萬頭,成為了新晉的中國“豬王”;溫氏股份為954.55萬頭。
生豬養殖行業的利潤水平變動主要受生豬價格、飼料成本、疫病防控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由於“豬周期”的存在,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利潤水平呈現周期性波動的特征。
牧原股份2020年毛利率超過了60%,冠絕養豬行業。可是,也應該看到,在“豬周期”底部的2018年,牧原股份的毛利率還不到10%,而正大股份還不到3%。
養豬行業集中度在提高,很多豬企甚至業外資本,都在豪賭養豬市場的未來。不過,這畢竟是一場賭博。牧原股份近期就表示,生豬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預計生豬行業在2022年或2023年將到達底部,要做好迎接行業冬天來臨的準備。
當然,欲募資擴張的正大股份也要做準備。冬天,也是對正大集團第三代接班人的考驗。
(作者丨雷彥鵬,編輯丨劉肖迎)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